鑫昇供应链官网!    

2022年,城投监管政策纠偏开始

点击:1019 日期:2022-01-08

前天文章里,吐槽了一段话:

因防控风险而造成风险。

又因治理风险而培育出超强监管。

超强监管又会主动去防控风险。

展开来说:

在土地财政的固有经济发展体系下,如果,地产是万业之母。那么,城投是万业的奶奶。

城投做一级整理,

地产做二级开发,

居民是终极消费者。

这就是过去几十年间,最大的内需。

经济工作会议里提到的“需求收缩”,其中,很关键的就是“内需”。

内需的不足,包含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

城投(基建)和地产被过度调控了。

第二个维度:

城投在增加就业、产业投资和民生保障上的力度被削弱了。

曾经面对城投催收的至暗时刻,我也始终对城投抱有信心。但一边冷眼旁观,一边感同身受,确实太伤心了。

很多时候,一味严控城投举债,我们盯着的都是第一个维度,即压降低效投资。

但是,我们忽略了第二个维度,即城投在社会再分配和调节经济中的作用。

站在第一个维度上:

严控举债的背后,是地方政府砸锅卖铁、崽卖爷田和涸泽而渔,去保城投刚兑。

本来,城投的资金可以去做增量,地方政府的资金也可以去做增量。

现在呢,城投没有增量了,连带着把地方政府的资金也吸干了。

这就是希望减1,最后发现,减1的结果是减100。

扯什么隐债,扯什么划断,真是自欺欺人。

一个存量项目,究竟是不是涉及隐债,应该是按照资金使用的用途来划分的,而不是简单粗暴的以是否纳入系统来划分。

比如城投修了条市政公路,或者修了栋保障房,但是,地方政府当时怕隐债报多了挨批评,没有报到系统里。

现在,融资项目违约了,城投还不起钱了。但是,资金用途是市政公路和保障房,作为债权人,我想问一下:

我能不能搬个马扎子去把路封了?或者放个拦杆搞收费?

我能不能把保障房里的住户全部赶走,然后自己把房子租出去赚钱?

对于隐债,要么就全都不统计,要么就应统尽统。只统计一半是什么道理?

因为兜底能力有限,只能兜一半,所以就只统计一半?

所以,划分隐债,是个极其糟糕的决定。隐债可以识别和控制,但绝对不应该简单粗暴的统计并划分。

站在第二个维度:

高杠杆民营房企开始出事了,涉及民生风险了,没有市场化的机构愿意来跳火坑,找来找去,只能找城投来接盘了。

早干嘛去了?

现在高杠杆民营房企的市场化、法治化出清,间接促成了城投对涉险地产的并购和整合。

从此,土地财政的逻辑更扁平化了:

投资归于城投,

消费归于市场。

兜兜转转,我们又回归了市长经济。

这不是计划经济,而是在大数据支撑下的,社会资源的精准调度和使用。

合肥市政府做风投,北京市政府撸芯片,云南省政府搞文旅,贵州省政府专研大数据,每个城市乃至每个省份,都在突出自己的产业名片。

在过去,城投的角色是做基建。在未来,城投的角色是搞保障房、园区开发和产业服务。

这轮工作会议开过,个人的直觉,作为扩大内需的中坚力量,城投公司必然会迎来一大波政策红利。

所以,我才在前天的文章末尾写道:

城投行业的兄弟们抓紧干活吧。

但是,城投公司去做增量的前提,是必须妥善处理好存量。如果真的来一波展期降息,我反而觉得,这才是崭新的开端,大家共克时艰,一起往前看,时间换空间,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大家一起来学习下中财办副主任韩文秀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解读吧。

有段话,让我激动了一晚上。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要防止出现合成谬误,不把分兵把关变成只顾自己不及其余,避免局部合理政策叠加后造成负面效应。”

韩文秀强调:

要防止分解谬误,避免把整体任务简单一分了之,更不能层层加码,导致基层难以承受。

制定和实施政策都要坚持系统观念和实践标准,遵循经济规律,以实践效果来检验政策的成败优劣。

他表示,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坚持稳中求进,防止急于求成。

经济运行是一个有序演化的动态过程,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都要把握好时度效,

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不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不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

2022年,城投监管政策纠偏开始。

想想这几年,尤其是催收过程中的日子,特别感慨。没有2018年的催收,也就没有本公众号第一篇文章的诞生。

当时,我在城投所在地市的酒店里,整宿整宿的失眠,每天早上起床,枕头上都是掉落的一把头发。

大晚上的,总得找点事情打发时间,排解焦虑,那就把催收经历实录下来吧。

城投的好日子眼瞅着就要到来了,再次腾飞前,存量债务的解决,也必须要面对。共克时艰,忍受短期的波动,共创美好的未来。

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祝福城投,也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