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昇供应链官网!    

【银行承兑汇票】真的毫无风险吗

点击:2017 日期:2020-02-08

银行承兑汇票是商业汇票的一种,英文称作Bank's Acceptance Bill,是由银行作为承兑方的,相对于以企业作为承兑方的商票而言,银行承兑听上去仿佛毫无风险,毕竟,谁也不相信银行会倒闭。然而真的是这样吗?银行承兑真的万无一失吗?

前几日,包商银行爆出因出现严重的信用风险而被央行和银保监会接管,在票据圈掀起了轩然大波,这种情况大多因为银行内部监管不严,导致产生各种经营风险。因为这一起事件,也暴露出了银行之间的各项问题。

5月26日,北京银保监局发布通知指出,个别银行机构利用手机短信、微信等方式,通过非正当宣传和营销手段,借机抢夺包商银行客户资源。为严明市场纪律,各机构要切实履行风险防控主体责任,不得投机取巧、搞小动作抢客户、挖存款、搞串联。各机构主要负责人要自觉负起第一责任,要管好自己的队伍,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坚决杜绝此类破坏市场秩序的恶意竞争事件发生。

由此可见,银行在贷款额放贷量等业绩压力下,互相之间也会有不正当的竞争。甚至可能会出现内外勾结的情况。

被爆出内部问题的不只是包商银行一家,今年3月20日至22日,大连银保监局接连公布了对哈尔滨银行、华夏银行以及浦发银行等多家银行关于承兑汇票的行政处罚信息。粗略统计发现,仅今年以来,银保监系统就已开出20多起与银行承兑汇票有关的罚单。

华夏银行大连分行因“对银行承兑汇票的保证金来源审核不够严格,未能有效识别保证金实际来源于本行贷款或贴现资金,信贷资金回流本行作银承保证金”,而被罚款50万元。浦发银行大连分行、哈尔滨银行大连分行也分别因“滚动开立无真实性贸易背景银行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不严格,导致形成大额信用风险”,而各自被罚50万元。

对于银行而言,银行承兑汇票包括已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持票人将票据在到期日之前卖给银行,也就是所谓的贴现。票据贴现后就成了银行表内的贷款,即为票据融资。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是银行的表外融资,体现了银行对企业的信用支持。

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承兑汇票违规案件也时有发生。据业内人士介绍,一些银行因盲目扩张业务,降低票据业务准入门槛,对票据贸易真实性确认流于形式,未按要求严格履行票据承兑的相关程序,对相关证明文件核实审查不严,存在相关要素不齐全,增加了银行票据贴现业务风险。

其实不只是近期,从很多年前各家银行就不断爆出各种监管问题。

2016年,农业银行曾经陷入39亿无法兑付的巨大风波。当时农行北京分行与某银行进行一笔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业务,在回购到期前,银本票应存放在农行北分行的保险柜里,不得转出。但实际情况是,银本票在回购到期前,就被某重庆票据中介提前取出,与另外一家银行进行了回购贴现交易,而资金并未回到农行北分的账上,而是非法进入了股市。又由于股价下跌,导致巨额资金缺口无法兑付!中国农业银行这一起39亿票据买入返售业务案件,成为最近十年银行票据案中涉嫌金额最大的案件。

除了农业银行外,天津银行也曾被爆出过相似的案例,当然当时这类大案发生的时候,市场上所流通的票据还是以纸票为主,这一起事件也是因为纸票被内部人员盗走。如今,纸票已经被取缔,电票在市面上不断流转,对于票据人来说,也是少了很多风险。

许多诸如此类的票据案件,但凡是与银行自身的操作失误相关的,例如农业银行、天津银行这类业务中的失误,一般是需要银行负全责的。案件发生的原因不外乎是银行监管失责。

央行在过往的监管中,必须寻找监管依据,在监管实践中,就是通过逐步对票据法的第十条和第二十一条的不断解读,从而演化出实务中简短、较可操作的“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真实贸易背景>=发票+合同”的监管公式,如此用最小环套住了“票据的无因性”。 票据监管何去何从,对票据从业人影响很大。